钢铁可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产品,但它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。那么,在实现净零排放的道路上,绿色钢铁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?虽然目前它的价格是传统产品的两倍,但它带来了许多好处——对重钢产品来说,价格只会小幅上涨。
钢铁的可持续性困境
钢铁是现代社会的关键材料。它为我们提供了房屋、桥梁、运输、以及基本设备和产品。它不仅仅是旧工业革命的遗迹——钢铁在低碳经济中也至关重要。电动汽车、电动公共汽车和电动火车等绿色交通工具需要大量的钢材,风力涡轮机和电解槽也是如此。但是,令人遗憾的是,目前钢铁生产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。
更环保的替代品仍然需要证明自己,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,它们往往因为价格过于昂贵得令人望而却步。彻底改变生产流程需要数年时间,因此变革往往极其缓慢。
钢铁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
2022年全球钢铁使用量行业百分比:
炼钢是一个能源密集的过程,目前的技术主要基于煤炭。如今,它每年排放27亿吨二氧化碳,占全球年排放量的7%。中国、韩国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5%、14%和12%,几乎翻了一番。
彭博新能源财经(BNEF)的数据显示,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日益繁荣的共识,到2050年,钢铁需求预计将增长35%。虽然该行业在能源效率方面正在改善,但如果钢铁生产继续以煤炭为主,排放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加。
这并不完全符合创造净零经济的目标。所以,我们来看看可能的技术解决方案的商业案例,以减少钢铁行业的碳排放。我们将评估目前所处的位置,以及企业目前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所面临的各种压力。随着科学的进步和适应,我们还将研究哪些替代燃料可以证明是技术的领跑者。
减少炼钢排放的主要策略有三种:
1、缓和对钢铁的需求
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,因为人们普遍认为,到2050年,钢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,铝和混凝土等钢铁的替代品也是碳密集型的。用钢铁代替另一种排放大量碳的产品,在帮助气候方面并不是进步。
2、提高现有钢铁厂的能源效率
这对以煤为基础的老钢铁厂尤其有帮助,因为使用更高品位的矿石或采用更有效的技术将煤注入熔炉,可以减少高达30%的排放量。材料效率也可以通过使用更多的回收钢材来提高——但目前全球85%的废旧钢材被回收,回收率已经很高了。大多数钢铁产品在回收之前还要使用几十年。因此,没有足够的再生钢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,世界仍然需要大量的“原钢”。
3、在炼钢过程中应用技术修复
例如,通过使用清洁电力电弧炉使部分过程带电,或者通过捕获和储存传统煤基钢铁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碳。这项技术被称为碳捕获和储存(CCS),它保留了目前以煤为基础的过程,同时可以减少75-90%的排放量。用氢等合成燃料替代煤炭是另一项技术解决方案,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。如果氢是以一种清洁的方式生产的(即来自太阳能电池板、风力涡轮机、水力发电或核能等低碳能源的蓝色氢或绿色氢)。虽然技术修复是向净零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因素,但它们有反弹效应和杰文斯悖论的风险:一旦气候影响减少,钢铁需求可能会上升。
考虑到减少需求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局限性——尽管存在杰文斯悖论——我们认为,CCS和氢可能在钢铁行业向净零排放经济过渡的道路上发挥关键作用。
氢与电气化相结合是净零经济中绿色炼钢的最终形式。CCS是大幅降低全球许多现有燃煤钢厂碳排放的关键途径,尤其是那些可能在未来许多年里仍在运营的年轻钢铁厂。
请注意,由于两个原因,我们没有探索以气体为基础的炼钢。首先,天然气通常被视为一种过渡燃料,而不是净零经济的主要能源。这一作用通常归因于氢等合成燃料。其次,出于实际原因,我们必须限制建模选项,因为它们相当复杂。因此,重点关注煤炭路线是有意义的,煤炭路线占全球钢铁产量的70%左右,同时研究绿色钢铁生产的最终形式。
然而,我们确实相信气基炼钢将作为一种中间技术,并可能成为氢基炼钢的垫脚石。事实上,最新的以天然气为基础的钢铁厂通常是双燃料工厂,一旦未来绿色氢气充足,就可以很容易地从天然气转换为氢气。专家认为,这种情况可能会在2035年以后出现。
CCS和氢气能提供一个神奇的解决方案吗?
钢是由铁制成的,铁是我们最熟悉的金属之一。自古以来,人们就开始使用铁器,历史学家甚至将一段650年的历史时期称为铁器时代(the Iron Age,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-550年)。工业革命使铁变成高质量的钢成为可能,并引发了我们现代社会的许多钢铁应用。
炼钢包括两个步骤,首先是将氧化铁(从地下开采)还原为纯铁,然后将其转化为钢。有数百种不同形式的钢,但都是由铁制成的。
将铁矿石转化为铁和随后的钢的过程需要非常高的温度,因此需要能源来产生热量。在传统工艺中,煤既被用作将铁矿石还原为铁的原料,又被用作产生热量的能源。
将铁矿石转化为铁的第一步是迄今为止能源和碳密集度最高的阶段,在以煤为基础的炼钢过程中,其碳排放量约占80%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2 苏州鸿博斯特超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备案号:苏ICP备16024103号-2网站地图